(一)校名沿革
1925年秋——1938年:上海震旦大学预科学校(即上海震旦大学附中)
1939年秋——1944年:南京私立利济中学
1945年----1946年: 南京震旦中学
1946年——1951年:南京私立弘光中学
1951年——1995年:南京市第九中学
(备注:1963年被江苏省教育厅评为全省15所示范学校之一。)
1995年至今:南京市第九中学(东南大学附属中学)
(备注:1996年被江苏省教委评为江苏省重点中学。)
1998年被省教委评为国家级示范高中。
2004年被省教育厅评为四星级学校。
(二)校史沿革
上海震旦大学创办期
上海震旦大学始于马相伯创办的震旦学院。1902年末,蔡元培等请马相伯主建学院。1903年2月震旦学院正式开学,马相伯捐三千亩地产予以资助,并任总教习,亲订章程,确定震旦办学宗旨:“广延通儒,培成译才,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邵力子,于右任等均为震旦学院初期学生。
1905年初,法国耶稣会传教士南从周篡改原订章程,学生愤而集体退学,马相伯辞职,震旦大学停办,后马相伯率退学学生另创复旦公学(后改为复旦大学)本意为恢复震旦。
1905年8月,震旦学院重新开办,另立章程,震旦学院从此成为天主教法国耶稣会直接控制的学校。
现校址在二十世纪初曾称为“大仓园”(曹雪芹家仓库所在地,此名一直沿用至1929年)。
1917年7月17岁的张闻天,怀着科学救国的愿望来南京求学,地址现弘光楼至原教工宿舍一带,张闻天这位献身于革命事业的先驱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一生,正是在南京九中这块土地启航。
1、上海震旦大学预科学校
上海震旦大学共办了三所预科学校,一所在上海(即上海徐家汇中学),一所在扬州(后改为天主教拜堂),一所在南京即上海震旦大学预科。
1925年秋,法国天主教耶稣会派遣翟光朝神父来南京石鼓路天主堂,创办“上海震旦大学预科学校”,旋即迁至现在校址。学校只有十多位学生,学校与教会成一体,教师就是神职人员。
1927年北伐军进驻南京翟光朝神父因抗拒搜查被击毙,学校停办。
1929年,天主教堂重以“震旦大学法文补习班”名义恢复活动。学校实质上是一个法语专修科,招收初中以上学生,共分A、B、C、D四个班级,采用密集式教学法专教法语。
1931年改名为“震旦初级中学”至1937年中日战争爆发,学校被日军飞机轰炸,又停办。
2、南京私立利济中学
1939年为纪念意大利著名旅行家、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使者,天主教传教士玛太奥·利济(汉名利玛窦),将校名改为南京利济中学。
3、南京震旦中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美帝国主义取代法帝国主义而霸占学校,恢复“震旦中学”校名,并增设“震旦中学女子部”,地址现石鼓路天主教堂(莫愁路355号)
4、南京弘光中学
南京震旦中学为避免与扬州震旦中学校名重复,于1946年11月22日,改为南京私立弘光中学,表示中国人民对抗战精神弘扬光大,并增设高中部。1949年时,学校有七个班(初中4个,高中3个共163人)
5、南京市第九中学
1951年5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管制委员会发布命令,责令市公安局对破坏我政府法令,从事反动活动的六名外籍传教士分别作出驱逐出境和限期出境的决定。同时又责令南京市文教局接办私立弘光中学,并改为“南京市第九中学”。5月28日这天,弘光中学师生们终于迎来了新生,这一天也是我们九中师生们难忘的校庆日子。
6、南京九中下放栖霞区八卦洲办学(69~79年):
(1)八卦州中学 1968年12月,在“十年动乱”期间,南京市革委会决定下放到栖霞区八卦洲办学,这所市普教系统的排头兵,从此开始了到农村办学的历程。
(2)南京二十五中移至南京九中校址办学
由于九中下放八卦洲办学,市革委会决定二十五中搬至九中校址办学。
(备注:1974年延安中学并入二十五中。)
7、恢复“南京市第九中学”(1979年至今)
(1)校名恢复 1979年市革委会,批准在原南京九中校址恢复“南京市第九中学”,撤消二十五中校名,九中的发展获得了新的机遇。1984年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南京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1985年被市教育局命名为文明学校。1986年被南京市玄武区政府命名为文明单位。
(2)南京市第九中学(东南大学附属中学)
学校为进一步探讨中学与大学教育教学的衔接,密切与东南大学的交流和往来,促进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1995年南京市政府批准南京市第九中学为东南大学附属中学。
(3)扩大规模
为发挥我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办学效应,经区政府批准:
A. 2002年7月南京市新宁中学初中部并入南京九中,命名为南京市东南中学,为“南京九中北校区”。
B. 2005年7月在银城东苑新建一所初级中学交给南京九中办学,命名为南京九中弘光校区。
C. 2004年7月南京理工大学附属中学并入我校,命名为南京九中震旦校区。
D. 2011年8月,九中与初中部和弘光校区分设,并成立了九中教育集团。2012年4月九中长江路校区和震旦校区又进行了实质性的合并,九中高中部“一校两区”的格局正式形成。至2014年,九中将形成长江路校区为高一、高二年级,震旦校区为高三年级的格局。
(4)在“新博雅教育”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形成了以下办学文化:
A、治校方略:文化立校、科研兴校、人才强校、以德荣校
B、共同愿景:让新博雅教育成就每一位师生
C、核心价值观:人人有潜能,唤醒潜能,发展潜能是我们的使命
D、校训:博雅尚美
E、校风:勤奋求实,团结进取
F、学风:严 勤 专 恒
G、教风:严 实 活
H、工作作风:勤学习,善思考,常深入,讲实效
I、九中学生特征:人格健全 气质高雅 全面发展 特长发展
J、培养目标:培养会思想的人
K、九中精神:勇于争先的气魄 勤于实干的作风 善于思考的品质 乐于奉献的境界。
(5)校园建设
目前学校分为两个校区,校园面积102亩(碑亭巷校区42亩、震旦校区60亩),两个校区的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基本分设,校舍错落有致,布局合理、和谐统一。碑亭巷校区建有两幢教学楼,另外实验楼、篮球馆、文艺楼一幢。震旦校区拥有近10000㎡的教学大楼和300米环形塑胶跑道的全天候运动场,学校图书馆是省一级图书馆。2012年9月,碑亭巷校区建筑面积达8000多平米的食堂及学生宿舍综合楼已投入使用,按高标准装备,宿舍每间住四人,有卫生间、太阳能热水器、空调、写字台,省内一流。规范管理使用,深得师生喜爱。2010年建成了数字化物理实验室和数字化化学生物实验室,2012年全市数字化校园建设与评估首批合格学校。学校设有信息中心,负责全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有计算机教室3个,通用技术室2个,班班都是多功能教室,演播厅1个,监控室2个,能容纳二百余人的报告厅2个。学校于2000年建成有线网络,覆盖学校所有教室和办公室,2012年又获得首批青奥学校建设项目,建成智能无线校园网络,形成有线无线双覆盖。形成了数字化、智能型校园,开辟了教学数字化的新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学校管理进行了有效整合和合理应用,教师教学全部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校园网设置多个实用的栏目对学校进行管理,及时互动高效。建立网络共享平台,集大家之精华建成网络教学资源库,极大方便和促进各学科教学。建立师生互动的网络学习平台,师生通过网络及时学习交流。
(6)师资力量
学校共有46个教学班,在校生2200名,教职工230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现有专任教师中97%以上教师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取得硕士生学历的教师29名,教育硕士26人,具有硕士水平人数占28.5%。在职特级教师4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1名,91名教师被评为省、市、区名师、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市级以上骨干教师29人,占15%,区级以上骨干教师62人,占32%,一批学者专家型的教师崭露头角。高级职称教师86人,占44.6%;中级职称72人,占37.3%。先后有15个教研组被评为市区先进教研组。我校现已形成一支以名师为龙头、骨干教师为主力、结构趋于合理、爱岗敬业、乐学善教的优秀教师队伍。
(7)所获荣誉
1984年以来,学校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南京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被市教育局命名为“文明学校”
1993年获“省模范学校”“省德育先进学校”等光荣称号
1995年被批准认定为南京市首批合格重点中学
1996年被省教委正式命名为江苏省重点高中
1997年获“省文明单位”,2001年获“省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工作集体”
1999年省教委确认九中为国家级教育示范性省级重点高中
2006年被评为“南京市绿色学校”
2009年11月被评为“玄武区禁毒教育示范校”
2010年被国家教育部命名为“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先进单位”
2012年5月获“平安校园”称号
2012年11月被江苏省教育厅命名为“江苏省音乐课程基地”
2013年11月被命名为“南京市青奥示范学校”